人物專訪Exclusive Interview
活動報導:「旅遊的社會學視角:文化、經濟與政治的交會」
發布日期 : 2025-04-28
文:鄭洧存
圖: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提供

本系長期關注社會現象的變遷,並積極推動跨學科研究。本次講座特別邀請政治學研究者林文正博士,以旅遊社會學為核心,探討旅遊行為如何影響文化、經濟及政治關係。林博士擁有政治學背景,研究領域涵蓋兩岸關係與量化方法,目前擔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此外,林博士將於未來加入本系擔任兼任教師,此次講座為學生提供了提前認識其研究方向與教學風格的機會。
  

林博士從「旅遊與社會學的關聯性」出發,說明旅遊的意義非僅是個人休閒活動,更是一種社會互動與文化交流的場域。傳統上,旅遊研究較多聚焦在觀光產業的經濟效益,如旅館滿意度、服務業發展等;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學與政治學的關注,學界開始探討旅遊如何影響當地社會結構與人民生活。林博士強調,旅遊的影響遠超過單純的經濟層面,還涉及文化摩擦、社會變遷,甚至可能成為國際關係的戰略工具。


在文化衝突方面,他以「感知文化距離」的概念解釋旅遊如何影響個人對異文化的態度。當遊客進入陌生的文化環境時,可能會因文化習慣的不同而產生心理上的衝擊,例如對待公共空間的方式、服務業的態度差異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對該文化的評價。他舉例說明,日本旅遊業者近年來出現針對特定國籍旅客的差別對待,如特定語言標示「無座位」,實際上卻仍有空位,顯現出文化摩擦可能改變服務產業的運作模式。此外,他也談到廉價旅遊團的問題,指出這類旅遊模式往往以低價吸引遊客,但背後可能隱含勞動剝削、環境破壞與地方經濟失衡等議題。

談及旅遊與兩岸關係,林博士援引東吳大學潘欣欣教授與中研院吳文欽研究員的研究,分析自由行旅客與團體旅遊者在文化理解上的差異。他指出,自由行旅客通常有較多機會與當地居民互動,因此對文化的理解較為深入,甚至可能改變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而團體旅遊者則較容易受到既有觀光框架的影響,較難獲得全面的文化體驗。這種微觀層面的文化互動可能對長遠的政治關係產生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除了文化層面,林博士也從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角度分析旅遊政策的戰略意涵。他提到,許多國家已將觀光作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透過簽證限制、航線調整與觀光補助來影響國際關係。例如,中國政府曾暫停發放特定地區居民赴台自由行簽證,此舉不僅影響台灣觀光產業,也在兩岸關係上產生政治效應。

在環境與社會變遷方面,林博士以過度旅遊(overtourism)為例,討論當遊客數量超過當地環境與社會負荷時,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他提到威尼斯、日本京都與菲律賓長灘島等案例,這些地區因遊客過多,導致居民生活品質下降、環境污染加劇,甚至迫使政府採取人數管制措施。他特別強調,當地居民對於觀光客的態度並非單一正面或負面,而是根據旅遊模式、政策管理與經濟利益分配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年輕的原住民可能希望透過觀光推動文化交流,而部分長期居住於觀光區的居民則可能因房價上漲與商業化問題而感到排斥。

林博士最後鼓勵同學們,若對旅遊社會學有興趣,可以嘗試從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不同視角切入,例如研究旅遊如何影響個人認同、政策如何形塑觀光模式,或探討旅遊業的發展如何影響地方勞動市場。他強調,旅遊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理解社會變遷的重要窗口,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社會學者投入相關研究。
上一頁

聯絡資訊

大學部
研究所
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羅耀拉大樓SL353室、SL3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