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Exclusive Interview
活動報導:專家演講「見證與追憶:黑金世界的血汗人生」
發布日期 : 2023-03-23
講者/朱健炫
文/賴亭禎
編輯/吳培煜
 
煤礦曾是臺灣的重要礦產,深藏在地表之下的黑色礦物對臺灣的產業發展影響深遠。從礦產量逐年增長,至能出口國外,甚至成為臺灣火力發電的主要能源,被稱為「黑金」的煤礦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儘管如此,隨著礦災頻繁及產量減少,其他類型能源的興起也使煤礦地位漸漸不如以往。臺灣煤礦業慢慢成為過往痕跡。
 
本次專家演講邀請到《礦工謳歌:台灣煤業奮鬥史》的作者朱健炫,並由系上戴伯芬老師主持講座。朱健炫是輔大社會系的系友,現為攝影師。《礦工謳歌》一書,即是他走訪包含基隆、瑞芳、土城、瑞芳等多處礦場後,透過鏡頭,記錄下每個穿梭在礦場中的身影,以橫跨逾十年時光的照片與礦場相關文字資料彙集而成的攝影集。
 

圖/許水如拍攝

談及挖掘煤礦的實際情況,朱健炫表示,其辛勞程度與危險性均非一般人所能想像。自1970年代末起,臺灣煤礦業已開始走下坡;但在更早之前,礦坑提供的工作機會卻撐起了數千數百個家庭。到礦坑工作的人有男有女,其中女礦工是最易被忽略的一個群體,從生理上的劣勢到家庭責任分擔,受經濟狀況所迫,哪怕身體不適或甚至懷胎七月,女礦工仍得咬著牙下坑。
 
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坑道和悶熱稀薄的空氣,加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坍塌、氣體中毒或意外爆炸,「在坑底,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朱健炫一語道盡當時礦工的心境。為了生計,只能與天賭命。
 
昔日年代裡,下礦坑更被謂為「連漢人都不想去幹的」,其高危險性可說是「未死先埋」。然而,原住民們在此從事礦工的比例極高。他們鮮少被看見,卻背負著臺灣的經濟命脈。
 
朱健炫播出一支結合礦工照片與歌曲〈天光〉的影片。歌詞中提到,「咱的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咱的名/恬恬寫在土地的心肝」,恰恰反映出礦工們的處境。影片和簡報中的每張照片,都有故事藏在背後:有人看見鏡頭後笑得燦爛;有人忙於低頭處理運回地面的煤礦;有人面容年少卻滿身塵灰,原來是正從坑裡爬上來……。
 
1984年間,土城、瑞芳、三峽等地的礦坑接連發生重大礦災,礦坑隨之逐個關閉,臺灣煤礦業遭逢重大打擊。至千禧年時,全台的礦場已盡數停工,風光不再。礦工們的生活也隨礦坑關閉與國家政令而顛沛流離。
 
朱健炫把礦工們的過去形容為「一首煤與汗交織的生命史詩」。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點無庸置疑;卻,對當時的臺灣社會,他們的生命之歌更像在遠方傳唱,少被記誦。是以,朱健炫決定要用一張又一張的影像來留住這些面孔,而後人也能藉此了解那時的人們。逝去的已無法追回,但記憶可被留存。看著礦工們的照片,人既見證了歷史,也追憶著他們的無奈與沉默付出。


圖/許水如拍攝
上一頁

聯絡資訊

大學部
研究所
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羅耀拉大樓SL353室、SL312室